欢迎来到重庆爱克雷斯质量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市长质量管理奖申报咨询
您当前的位置 : 首 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召开 反复提及“数字化”

2020-01-04 10:27:11

微信图片_20210302132943.jpg

图片

3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肖亚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田玉龙出席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微信图片_20210302132949.jpg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肖亚庆


肖亚庆在介绍有关情况时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以数字化变革催生和创造发展新动能。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发挥我国既有基础和优势,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全面部署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智能制造工程、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等等,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充分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最根本的是要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微信图片_20210302132954.jpg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田玉龙


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的环节中,面对“(工信部)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工业和信息化稳定发展?”的问题,田玉龙提出“要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融合发展。特别是促进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发展,制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推动产业数字化,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














以下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实录

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

肖亚庆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参加新闻发布会,感谢刚才主持人的介绍。借此机会,我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工业和信息化的情况。大家都知道,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特别是面对百年未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其他部门一样,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履职尽责,认真履行抗疫物资的保障职能,全力以赴推动全产业链的复工复产。我们在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化建设、数字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都作出了新的努力。这些努力支撑抗疫取得了战略性成果,也支撑去年我们国家经济实现了正增长,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过去的一年是“十三五”的最后一年,也为“十三五”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回顾过去的五年,工业和信息化的成绩是非常显著的。总体看,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重点领域的开拓创新取得了新的进步,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为促进实体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这里我想给大家汇报三组数字:

一是我国工业增加值由23.5万亿元增加到31.3万亿元,连续11年成为  世界最  大的制造业国家。制造业的占比比重对世界制造业贡献的比重接近30%。

二是“十三五”时期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达到了10.4%,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速4.9个百分点。在规上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也由“十三五”初期的11.8%提高到了15.1%。

三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增加值,也有明显的提升,由约1.8万亿元增加到了3.8万亿元,占GDP比重由2.5%提升到3.7%。

展望未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宏伟蓝图,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这都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将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为着力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是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大家都知道,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正在加快突破和加快发展,这些都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国际产业分工的格局。所以我们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这一最本质的要求,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体系化提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着重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完善共性基础技术的供应体系,特别是要加快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催生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的技术。我们这里讲的鼓励创新,不仅仅是要在具体的技术和产品上创造出更多的产品和更多的单一技术,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

二是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打造未来发展的新优势。自主、完整并富有韧性和弹性的产业链供应链,是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保障。我国的产业类别是最完整的,配套齐全,并深度融入了世界产业分工体系,这不仅保证了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也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要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实施制造业强链、补链行动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补短板、锻长板,布局新兴产业链,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有效维护我国经济安全,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牢牢把握住主动权。

三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素质的整体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的关键。要锚定“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狠下功夫,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制造业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深入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质量提升行动,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要加强优质企业的梯度培育,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包括集成电路、5G、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壮大,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四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以数字化变革催生和创造发展新动能。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发挥我国既有基础和优势,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全面部署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智能制造工程、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等等,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充分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最根本的是要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五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持续增强新发展活力。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的取得依靠改革开放,今后要落实“十四五”规划,实施新的发展,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未来实现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建设目标,我们在改革开放上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要更好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引领作用,对接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需求,聚焦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要素市场化改革举措,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增强制造业对各类资源要素的吸引力,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进一步高效联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放开一般制造业,大幅放宽市场准入,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控的产业链,培育产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我就介绍这么多,我和田玉龙总工程师乐意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谢谢。


答记者问实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后,社会各方面都非常关注,请问如何看待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什么考虑和举措?谢谢。

肖亚庆

谢谢你的提问。构建新发展格局,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改革,也是立足于当前、着眼长远的一个战略性谋划。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构建新发展格局,工业信息化既是主战场、主力军,又是排头兵和第 一方阵。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找准定位和着力点、突破口,加大各方面的工作力度,特别是加大创新力度,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工业和信息化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有这么几个方面,看看是不是能够回答你的关切。

一是要紧扣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链的创新能力。主要是聚焦一些新的领域,比如说集成电路、关键软件、关键新材料、重大装备,还比如说大家关心的工业互联网的重点领域,着力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和与此相关的制造环节,加快构建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体系,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形成新的优势制造能力。

二是要紧扣保持完整产业链体系,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实施制造业的强链、补链行动和产业基础再造,这是我们的重点,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元器件、先进基础的制造工艺和装备、关键基础材料、工业软件,刚才我已经点了一些。全面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持续增强产业链的韧性和弹性,确保不“掉链子”。

三是紧扣扩大内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提升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立足扩大内需,中国市场非常大,潜力也很大,根据内需的需求,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努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巩固提升信息消费,进一步扩大制造业装备的更新和技术改造,使得我们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成体系满足市场需要。

四是紧扣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进一步提升工业和信息化对外开放水平。全面开放一般制造业,有序放开电信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吸引更多的外资高端制造业项目落地。最近大家也看到了,不少世界知名企业,去年疫情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到中国来投资,我们将吸引更多的机构和人才来华发展,特别是发展制造业,也鼓励有实力的国内企业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深度融入国际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经济全球化、产业链国际分工是一个不可逆的大趋势。依托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产业链的国际合作,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高效联动、相互促进。谢谢你的提问。


封面新闻记者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竞争也日趋激烈,请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总体发展情况如何?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谢谢。

肖亚庆

谢谢你的提问。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近年来工业信息化部和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出台了很多支持政策,大概有60多项支持政策和举措。在各方面包括各地方、各部门,特别是我们各个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基础材料、基础零件、电机、电控、电池以及整车各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6年位居全球 第 一,累计推广了超过550万辆。

去年国务院又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也坚定了行业、企业、投资者发展的信心。去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整个汽车销售量是有所下降,全球我们算好的,新能源汽车是一枝独秀,我国的增速是比较高的,去年达到了10.9%,速度比较高,而且趋势还是继续在增加,成为新的亮点。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新能源汽车自身市场竞争是很激烈的,大家都看好这个行业,但同时新能源汽车从技术上、从品质上、从消费者的感受上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解决,需要我们攻克这些难题,解决这些问题。

下一步,主要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 一,提高质量。在前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我们要根据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用户的体验,进一步提高标准,进一步加强质量的监管,企业也要不断提高制造水平,使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在原有基础上再上档次、再提高质量。

第二,促进融合。“新能源”大家有概念,“汽车”大家也有概念,而新能源汽车,实际它是单车本身融入了各种技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要有智慧道路、通信网络、云端技术等集成,大家的感受才好。要通过电动化和智能网联进一步融合,开拓出更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新功能。

第三,优化环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充换电基础设施的布局,要健全充电、停车、环保等措施,同时我们还要提高公共交通电动化的水平。

最后,扩大开放。我们现在已经在全面开放新能源汽车外资投资限制的基础上,在技术创新、国际贸易乃至标准法规的制定上,都持开放合作的态度,将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共同注入新的动力。谢谢。


CNBC记者

想问一下在“十四五”和全球整个环境变化下,中国的芯片行业有什么具体目标或者生产规划?谢谢。

田玉龙

谢谢你的提问。芯片集成电路是信息社会的基石,也是信息技术的重要基础。应该说,芯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关系到现代信息产业和产业链发展。“十三五”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总体上是非常骄人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中国半导体行业测算,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销售收入达到8848亿元,平均增长率达到20%,为同期全球产业增速的3倍。技术创新上也不断取得突破,目前制造工艺、封装技术、关键设备材料都有明显大幅提升。企业实力稳定提高,在设计、制造、封测等产业链上也涌现出一批新的龙头企业。

总的来看,芯片产业、集成电路产业,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布了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全面优化完善高质量发展芯片和集成电路产业的有关环境政策。主要有几项措施:

一是加大企业减税力度。对于集成电路企业自获利年度开始减免企业所得税,这些政策对企业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推动力。二是在基础方面进一步加强提升。芯片涉及到基础问题比较多,有材料、工艺、设备,涉及比较长的产业链。只有把基础打扎实了,芯片产业才能不断创新和发展。另外,集成电路产业本身也需要很好的生态环境,搭建平台,能够在产业链上形成互补、互相支撑的过程,所以搭建平台、优化生态是非常关键的。芯片产业发展全靠应用引导,所以在汽车、工业、医疗、教育,特别是疫情以来线上经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芯片产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市场。芯片产业发展还依赖于人才,所以在人才储备、人才培养上,政府、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芯片产业是一个全球性产业链,要加大合作。

总体来看,芯片产业发展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合作,共同打造芯片产业链,使它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仅为中国的信息化社会发展提供支撑,也为全球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中国政府在国家层面上将给予大力扶持,共同营造一个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和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我就回答这么多,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我们注意到去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和全球经济都造成了巨大冲击,但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经受住了疫情考验,对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稳定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请问“十四五”期间在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展方面我们有哪些考虑和举措?谢谢。

肖亚庆

谢谢你的提问。赞成你刚才讲的,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对我们产业链、供应链是一次实战的压力测试。从过去的一年看,我们可以说经受住了这样的考验,也充分彰显了我们完备的产业体系优势、强大的动员组织和产业转换能力。从我们的防疫物资来看,如初期的防护服、口罩、消毒液、呼吸机,医疗用的各种药品和辅助器材,以及后来的快速复工复产,都彰显了这一点。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来我们在产业链、供应链上还存在一些短板,还存在一些弱项,所以我们已经开始对41个大类的工业和下面的细类进行认真、全面地梳理和分析,绘制重点产业链的图谱,找出我们的空白点,也找出我们的弱项短板。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是我们的优势长板,分析好产业链、供应链,精准设计、精准施策、夯实基础,这样来对优势集群做强,对突出短板补齐,对我们弱项进一步增强。所以总的就是强链、补链,进一步增强我们产业链的韧性。

所谓“强链”,就是进一步锻造长板,让长板变得越来越长,增强我们的发展主动权。比如着力培育发展新型产业链,我刚才也介绍了,比如5G、新能源汽车、高端医疗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着力提升传统产业链,保持产业链的完整。我们很多传统产业链量大面广,很多传统产业链生产出的产品全球总量是第 一的,不仅满足了中国的需要,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作出贡献,所以这个产业链的完整是非常重要的。优化区域的产业链布局,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特点非常突出,所以我们根据区域发展特点和布局,进一步发挥集群优势,增强产业链的根植性和竞争力。

所谓“补链”,就是补齐我们的短板和弱项,确保关键时候不“掉链子”。主要是两方面工作:一个是产业技术再造工程。就是针对弱项短板比较集中的领域,通过应用牵引、整体带动、揭榜挂帅等新机制组织攻关。另一方面,加快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在“十三五”期间已经布局了17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下一步,要围绕产业创新,进一步加快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发挥地方、企业积极性,按照市场化、国际化的原则,使得我们制造业的创新体系更加完备、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谢谢。


路透社记者

工信部认为中国科技公司在保护数据隐私方面做得如何?工信部在加强数据隐私和保护方面会采取哪些措施?比如中国将如何确保应用程序不再与第三方共享个人信息?谢谢。

肖亚庆

感谢你的提问。首先,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我觉得就2020年来讲,在历史上可能是保护得最 好的一年,因为我们是不断进步的过程。第二,应该看到,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猛,由于改革开放,由于我们实施包容审慎监管,由于我们鼓励创新,使得我们在个人信息服务应用上丰富多彩,群众生活各方面得到了很多便利。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监管在发展过程中,对个人信息应用的技术还有不少需要迅速提高、迅速加强的地方。比如说刚才讲的个人信息,就拿大家都用的手机来看,手机APP的数量是非常大的,据不完全统计,有的说超过了350万,有的说保守估计也有250万以上,所以一个人的手机上,像那位记者拿的手机,里面有200多万个APP,是难以想象的。所以怎么样把这个监管好,我们这些年也根据发展和安全要求加大了整治力度。大家也注意到,去年以来工信部对APP开展了专项整治,我们也和其他部门一起,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了专项整治。比如说大家反映手机上的麦克风、手机里的通信地址等进行了专项整治。整治总体来讲,效果还是明显的。随着今年要求进一步提升,我们还要继续延续这样的整治,把大家反映的重点领域,按照最小可用的原则来处理个人信息使用问题。

在个人信息保护过程中,对这些拒不接受整治的APP要坚决下架。同时,作为监管方面,我们也要提高技术装备能力,首先要能检测出这些信息保护的漏洞,使群众在这方面放心使用。再比如说,在APP中大家不喜欢的广告里面,找那个“×”非常难找。所以信息骚扰可以拦截,如果不乐意看这个广告,应该非常明显可以关掉。还有,本来想打开路透社的页面,它把其他广告显示在你页面之前,诸如此类问题,群众反映还是很多。所以我想,中国政府保护个人信息的态度是坚决的,法律是不断完善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我们要把行动坚持下去,一定会让大家不断增强获得感。

我也公布一个电话,12321网络不良和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平台,如果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举报,这也是对我们工作的促进。谢谢。


日本朝日新闻记者

工信部1月份发布了稀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请问为什么选择现在这个时候制定这部条例?是否为了对抗美国?另外,日本越来越多的人担心中方会不会减少出口量?对此贵部有什么回应?谢谢。

肖亚庆

感谢你的提问。今年1月份,工信部发布了《稀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大家都知道,稀土是战略性资源。发布这个条例,主要是根据稀土长期发展的战略和市场需求,以及我们在实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进行一些规范。这个规范的目的,就是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当然政府在维持市场秩序中也要发挥好作用,该放的放,该管的要管住。中国是稀土大国,资源量最多,出口的也最多。有的国家说我们限制出口,你买的东西大部分都是从中国来的。首先,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我们稀土没卖出“稀”的价格,卖出了“土”的价格,就是因为恶性竞争、竞相压价,使得这种宝贵的资源浪费掉了。第二,有机会可以看一看我们稀土生产企业,确实有不少环保问题,当地群众反映非常强烈。因为稀土市场好,就使劲地采、使劲地挖、使劲地炼,环境保护方面有很多反映。第三,稀土为什么叫稀土,是因为它是稀有的资源,现在无序开采造成资源浪费,有的只采最富裕的那块,中国话叫“挖白菜心”,把最 好的采走了,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很差,从长期来看,用几年没有了,资源综合利用也会有问题。第四,稀土发展低水平重复非常多,而高水平的稀土产品确实还比较少,这样不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所以这方面我们应该向日本的企业学习,日本的很多企业在稀土的高端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关键是要把自己的职责履行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刚才讲了产业链的国际分工,经济的全球化是一个大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需要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市场发展过程中资源、能源、产品各方面的需求,我觉得这方面主要是针对我们当前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推动进一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谢谢。


香港大公报记者

我们看到发布的内容写,2020年中国的工业增加值达到了31.31万亿元人民币,想问一下当前全球疫情和外部环境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请问工信部对今年工业经济走势有怎样的研判?并且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工业和信息化稳定发展?

田玉龙

谢谢你的提问。2020年以来,面对百年未遇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战略成果,这是举世瞩目的。我国经济稳定恢复并成为全球唯 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也是有目共睹的。总体来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在完善的制造体系、强大的配套能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的有力支撑下,2021年工业经济的发展趋势也是总体向好。今年工业发展当然也面临着挑战,全球疫情走势、经济形势仍具有不确定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也存在断供、断链风险,对工业经济带来一些不确定影响。

另外,目前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我们一些行业企业还处于恢复期,仍存在一些经营的困难和压力。但这些我认为是在不断的恢复过程中。总的来看,经过这次抗疫大考,体现出我国在经济恢复中的优势,一方面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另一方面,我们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另外,非常重要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已经明确提出了“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这不仅是对今年工作的谋篇布局,也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有了总体的布局,这为我们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战略牵引和引导。特别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1年的经济工作做了明确部署,马上召开的两会也要明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作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工信部要履行职责,坚定信心,埋头骨干,迎难而上,扎扎实实地把各项工作贯彻落实好。主要有这么几项措施。

一是要加强基础和关键领域的创新突破。刚才肖部长谈到,我们要把产业链现代化、产业基础再造作为重点来抓。

二是要稳定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的布局。产业链是整个中国工业经济非常重要的基础,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通过强链、补链,使我们的产业链进一步升级。

三是要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融合发展。特别是促进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发展,制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推动产业数字化,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

四是要大力推动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大家都看到,我们5G的网络建设成绩非常骄人,后续将有序推进5G网络建设,加快6G布局,推动网络优化升级,确保网络安全。

五是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着力缓解中小企业在融资难、融资贵和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六是坚定改革开放举措。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制造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同时要对产业国际合作提供有力支持。

七是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保障支撑。工业和信息化部在疫情防控物资保障方面承担着主要职责,我们在去年重点保供防疫物资的基础上,今年重点要加强新冠疫苗生产保供工作。

最后,今年的重要任务要编制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十四五”规划,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布局,抓紧制定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规划,通过规划高水平引领工业和信息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我就回答这么多,谢谢。


纽约时报记者

在未来五年,中国寻求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如何评估?将会制定怎样的标准?是否会基于市场占比或者贸易平衡等指标?谢谢。

肖亚庆

感谢你的提问,你的问题比较宽泛,我想从工业和信息化的角度来尝试回答你的问题。我们讲科技自立自强,首先,是根据中国工业信息化发展需要确定的目标。比如说在工业信息化发展中,中国有最 大的市场需求,我国这么多年来成为货物贸易的第 一大国,进口产品不断增长。我前几天看了一个数字,中国进口第 一架波音飞机是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以后,我们进口了第 一架波音707飞机,当时定了10架,第100架飞机进入中国大概是1986年,2013年我们进口1000架波音飞机。所以我们的需求很大。自立自强就是说,很多东西自己也要生产,自己要掌握这个技术,要有这个能力。

第二,人民群众对工业和信息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要求越来越高,本身就催生了我们的发展。比如说刚才讲的5G技术、高铁技术、日用化工品、黑白家电等,都是在人民需求过程中不断增长的,也是自立自强的过程。

第三,我们是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未来的向往靠买是买不来的,没人能供给得了我们,群众的需要很多要自己生产。这个自立自强的过程是满足自己的过程,我个人体会,实际也是对世界作出的贡献。如果我们都买世界上的某一种产品,我相信谁也供应不起,所以我们自立自强的本身就是对世界的贡献。

第四,科学技术是没有边界的,是全球的、是人类的共同智慧,所以中国的自立自强,一定会对世界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像5G发展方兴未艾,去年超过71.8万个基站已经建成,未来的“十四五”可以预计还会有一个非常系统完整的网络要建成。我们也在谋划6G发展,未来通信技术是什么,未来的通讯技术是什么样子,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我们也在谋划。这个谋划过程一定是知识聚集、人才聚集和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开放的、合作的,应该跟全球一起,把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所以自立自强的目的不是为我们自己,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努力和实践,自立自强的过程是一个为全球提供知识和正能量的过程,自立自强的结果一定是服务于全人类的。

这对工业和信息化落实科技自立自强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一项一项地把这个工作做好。我们也要加强开放合作,希望与包括美国、欧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国家和地区共同合作,谢谢。


香港中评社记者

5G作为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发展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请介绍一下目前我国5G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在“十四五”期间,工信部推动5G的发展还有哪些重点的举措?谢谢。

肖亚庆

谢谢你的问题。5G网络建设,中国是布局比较早的,无论是基站的总量、网络的质量以及通信装备的制造水平,可以说全球领先,包括华为、中兴等好多企业和诺基亚、爱立信等世界上著名企业的合作发展,这些企业都是世界 领先的。

从国内看,刚才介绍了我们建设了超过71.8万个5G基站,5G的投资也超过了几千亿,现在已经基本覆盖全国所有的地级以上城市,独立组网模式规模部署,当然我们充分发挥网络切片等技术优势提供大宽带、低延时等方面的服务。用户规模也快速攀升,现在的统计每天都在变化,5G终端连接数超过了2亿,可能是世界第 一的。5G服务满意度,从发展的同期来看,比4G水平要高。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较4G用户高出约50%,这个大家慢慢体会,现在单价也降到了每GB4.4元。这两年下降了46%,未来还会进一步下降。去年手机终端出货量达到1.63亿部,上市的新机型款式218种,量很大。创新应用日益丰富,在消费领域,5G+超高清、5G+AR/VR等技术应用非常广泛,像游戏娱乐、赛事直播、居住服务等领域都在探索和实践。教育、医疗应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提供服务。去年疫情防控,我们的家庭教育、智慧医疗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我们这两年“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也是非常迅猛,全国在建项目超过1100个,有很多非常好的应用场景。我建议你有时间可以看看上海的商飞,它的5G应用场景非常震撼;山西的阳泉煤矿,地下管理生产效率、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以及湖南三一重工,还有厦门港,都有很多好的5G实际应用场景,“5G翅膀”使得这些领域在腾飞。

下一步,一是在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夯实,我国5G技术的发展基础是比较好的,像华为,还有一大批先进企业,大的公司。二是深化融合应用,推动各行业技术创新,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这些企业都是很好的。三是扩大开放合作。5G的发展包括研发、建设、应用都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在新的发展过程中要营造全球协作的产业生态,营造更加安全、更加开放、更加互信的发展环境,5G的创新发展成果要让全球都感受得到。当然我刚才讲了6G,目前是属于探索阶段,我们也在和国际互动,推动共同的标准、远景的需求、技术的成熟等,我们需要和全球各国业界朋友相互交流、互相探讨、共同促进新的发展。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近日,工信部印发通知,支持创建北京、天津、杭州、广州、成都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请问这些先导区将有哪些支持?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将会发生什么样的作用?下一步对于先导区的建设发展有什么样的计划考虑?谢谢。

田玉龙

谢谢你的提问。刚才你提到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驱动力,建设先导区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2019年,工信部批复创建了上海、深圳、济南-青岛三个先导示范区。主要目的在于体制机制创新、政策环境、数据共享等方面先行先试,蹚出一些路子,摸出一些经验。这次又批了五个城市,北京、天津、杭州、广州、成都。这些先导区加起来总共8个,覆盖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先导区主要是一种探索性、创新性包括示范性工作,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主要通过探索、创新和示范方面进一步推广。

一是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我们通过各种政策引导、市场环境优化、人才队伍支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能够导出一些成功经验,摸索一些成功模式。

二是强化应用牵引,加快落地应用。落地应用是人工智能的关键,因为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大数据、大市场、大应用,这些优势如何把它激发出来,通过政府、企业和业界的合作联合,共同促进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特别是在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教育方面形成先期落地,形成一些新的增长点、新动能。

三是坚持特色开发,因地制宜发展智能经济。因为智能经济是一个发展非常快的领域,这也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是因行业、因地区、因领域的特色融合发展,所以在这方面,不同的地方先导区也摸出了一些模式,比如上海的人工智能高地,山东的人工智能加智能制造,深圳的智能算力平台等,都已经起到示范作用,有利于行业推广。

总体来看,先导区是地方政府搭建平台,企业不断融合发展。我们把创新改革政策扶持作为政府的重点,推动落地应用和业态融合,尽可能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作用。从这几个方面加大力度,一定能够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与国际合作,促进全球人工智能的健康可持续安全发展。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

疫情之下,为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工信部都做了哪些工作?此外,“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今年工信部将采取哪些措施加强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从而推动中小企业提供创新能力?谢谢。

肖亚庆

谢谢你的问题。正如你刚才讲的,中小企业是我们国家数量最 大、最活跃的市场主体,我们现在市场主体据公布有1.3亿,其中8000多万是个体工商户,企业数是4000多万,在4000多万企业数当中,95%以上是中小企业,所以中小企业在保市场、保就业当中是最 大的主力军。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包括去年防疫期间不少中小企业面临困难,各方面也出台了不少扶持措施,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去年工信部和其他部门一道,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简要的讲是“三道减法”、“三道加法”。

“三道减法”就是做好税费、拖欠、融资成本减法。去年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超过2.5万亿元,这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巨大的支持。清理拖欠了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账款,没有分歧的账款超过了1610亿元,都已经全部清零。金融机构、金融企业非常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去年发放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5.08%,比去年初下降0.8个百分点。

“三道加法”,做好服务、数字化、融资规模加法。各地去年举办中小企业服务的各种活动达到了9万多场次,服务670多万次,服务的企业达到了5000多万个次,同时还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制造业双创活动,到去年培育的小巨人企业是1832家,带动了各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万多家。金融机构支持的小微贷款余额超过了15万亿元,同比增30.3%,增幅是非常大的。中小企业的量大面广,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泛,这些中小企业的政策不仅需要国家支持,更需要中小企业所在地的各个地方政府出台更精准的支持政策来扶持他们的发展。

从工信部的角度,我们想主要做好中小企业发展的“321”。

所谓的“3”就是围绕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发展环境三个重要领域进一步夯实基础。加快“十四五”中小企业的发展规划的编制,进一步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完善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社会化公益服务相结合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同时引导服务机构提供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

“2”是聚焦融资、权益保护这两个重点,追求实效。把这两个重点落实,加强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对接,深化产融合作,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我们看到去年各个银行、金融机构做了很多努力,进一步拓宽直接融资的渠道。

“1”紧盯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化水平这一目标,支持中小企业成为创新的发源地。实际上我们过去的创新,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中小企业,所以我们要健全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力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1800多户的基础上,在国家层面通过3-5年时间培育1万多家这样的企业,带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万家和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谢谢。


第 一财经记者

刚才肖部长对芯片、新能源汽车等各个产业作出了回应,我们也非常关注钢铁产业的发展。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会议上指出,今年要坚决压缩粗钢产量,请问有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业内预计今年粗钢需求超11亿吨,一方面我们要压缩粗钢的产量,一方面需求又在增长,请问其间是否存在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谢谢。

肖亚庆

谢谢你的提问,你问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当前都比较关心的。首先讲,2016年以来“三去一降一补”的战略得到了很好的落实,特别是中国压缩钢铁产量产能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展,压缩了1.7亿吨钢铁产能,今年我们要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75届联合国大会上庄重宣布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力争2030年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达到碳中和,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也是我们必须抓好贯彻落实的,钢铁行业应该是在这个行业里要率先努力。

钢铁的产能需求旺盛有多方面的因素:第 一,经济快速复苏、复工复产和各方面建设的需求,对包括钢铁在内的大宗原辅材料有非常大的需求。也要看到全球去年经济衰退以后,经济今年有可能有一些好的消息,所以预期在提升,对这些需求进一步扩大。

第二,实际钢铁人均使用量和经济总量来比,是在一个发展过程中。比如说建筑还是以水泥、石料为主,以砖瓦为主,钢材用量并不是特别高,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再有,我们使用交通运输工具,百人拥有的汽车量和人均1万美元这样的总量来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方面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 

第三,钢铁产量主要从节能减排方面看,冶炼能力要大幅压缩,当然压缩多少、量多少,工业和信息化部也正在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规划。再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提高标准,提高产品的性能,使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单位用钢量进一步降低,比如强度、韧性,钢的品种、质量进一步提升。在减量过程中,更寻求集约式发展,钢铁总量这些年如果没有总量控制,可能比现在还要高。现在的分散度还是比较高,原料、能源对外的依存度仍然特别高,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

最后,还有一个重点任务是节能减排,现在吨钢二氧化碳单位排放量在不断下降,但总量依然是比较大的,吨钢耗煤总量有所下降,世界平均是575千克标准煤,我们是545千克,但因为我们体量大,这方面还有潜力可挖,我们一定要把节能减排作为钢铁行业一个重要目标任务,进一步做实做好。谢谢。


免责声明:此文转载或综编于网络,由AIITRE融合发展联盟公众号推荐分享,仅供学习。如有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aiitre@aiitre.com)。本文版权及解释权均属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


标签

最近浏览: